今天是:

欢迎访问宝鸡共青团网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首页 >> 青春风采


高文川:怀揣“三农”梦 致富“甘薯”经

[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8-05-09 | 浏览:30417次 ]


高文川,男,38岁,硕士研究生,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薯研究所副所长,农艺师,陕西省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秘书长、栽培岗位专家,宝鸡市农学会薯类分会秘书长。2003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到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至今,一直从事甘薯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攻坚克难,用于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三农”情怀和梦想,展现了一名农技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得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

一、加强学习,坚定政治立场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在农业战线上取得更辉煌的成绩。为了培养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优秀的思想品质,他时刻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工作实际出发,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群众,倾听农民呼声,坚持为民办实事;坚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着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难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实际,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创新,大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改进自己科研、推广工作中的不足,努力在实践中做理论学习的先行者,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争当“三农”领域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二、潜心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山东省农科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交流、合作,广泛征集国内外专用优异种质130余份,构建了陕西省甘薯育种基因资源库。创建了田间鉴定、室内分析、计算机辅助三结合的亲本评价体系,筛选出育种骨干亲本,创造了高干物率、高花青素、高抗病等一批优异甘薯种质,采用重复嫁接蒙导开花技术,先后选育出优质食用专用品种秦薯7号、秦薯9号、秦薯10号、秦紫薯2号、秦紫薯3号等5个甘薯新品种,丰富了陕西省优质专用甘薯品种类型,全面提升了生产用甘薯品种的品质、产量。

针对关中、陕南不同生态条件,深入研究、完善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推广。通过对地膜覆盖保温增温、保水调墒,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甘薯根、茎、叶生长发育,控制田间杂草等增产机理的研究,集成创新出适宜陕西关中川塬灌区,渭北、陕北干旱地区生产实际的以“地膜覆盖”为核心的系列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陕西省甘薯生产中存在的气温低、有效积温不足、降雨少等问题,纠正了生产中栽插方式、田间管理等方面的错误做法和认识误区,丰富了甘薯地膜覆盖栽培理论,已经在全省甘薯生产中作为主导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使陕西地膜覆盖甘薯的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

针对陕西省甘薯种苗繁育存在规模小、质量差等问题,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制定以“集中催芽、扦插以苗繁苗、高剪苗、泥浆蘸根”为核心内容的日光温室大棚冷床高效育苗技术,创建了科研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三级种苗繁育推广体系,推动了陕西省种苗繁育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限,加之甘薯生产的工序多,劳动强度比较大,生产机械落后已成为限制甘薯生产的重要因素。面对这种状况,高文川同志立足陕西省甘薯生产实际,到甘薯机械科研单位、生产厂家考察学习,向有关专家请教,引进、改进甘薯起垄、切蔓、收获机械,研究创新出适应陕西省关中、渭北旱塬及陕北、陕南相对平缓丘陵地区机械化农艺栽培技术,并在甘薯主产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为陕西省甘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系列成果,在陕西省及周边地区累计推广5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省市科技奖励5项,制定1项地方标准。在多年科研攻关过程中,注意学术成果凝练、提升,参编专著1部,撰写科技论文20多篇,多篇获优秀学术成果奖。

三、乐于奉献,热心服务三农

高文川同志研究生毕业到宝鸡市农科院报到后,并没有因为单位远离市区而抱怨,也没有因部分同事的调离而动摇,他安心做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一心为农业、为农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先后参加了“科技特派员进村创业”、“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三区人才”等活动。经常放弃自己的节假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特别是在农时关键时期,为了及时有效的解决农民遇到技术难题,经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当地农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贴心人。他着力改变当地甘薯育苗农户观念落后,技术匮乏,设施陈旧的现状,从技术上入手,悉心指导育苗户种薯的选择和处理、育苗的时期、苗床的制作和管理等甘薯育苗的每一个细节。组织育苗大户候武周、候润孝等严把薯苗质量关,提高产品声誉,使该村的红薯苗远近闻名,远销至新疆、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周边县区的陈仓、陇县、扶风及咸阳、兴平一带的客户、商贩云集于此,车水马龙。红薯育苗已成为致富当地的支柱产业。

他多次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研陕西省及宝鸡市甘薯产业发展情况,撰写《陕西省甘薯产业科技发展报告》、《甘薯产业助力扶贫精准脱贫》等调研报告,并上报相关部门,为区域甘薯产业发展、助力产业脱贫等献策建言、提供智力支撑。